131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高起点 → 2023年10月14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3年10月14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3/10/14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0月14日专为备考2023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括号中的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济)贫;假公(济)私;同舟共(济)
  • B:(靡)费;辙乱旗(靡);(靡)日不思
  • C:(落)枕;丢三(落)四;失魂(落)魄
  • D:(鲜)明;(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答 案:A

解 析:B项“靡费”中“靡”读“mí”,其他字读“mǐ”;C项“落枕”中“落”读“lào”,“丢三落四”中“落”读“là”,“失魂落魄”的“落”读“luò”;D项“鲜明”中“鲜”的正确读音是“xiān”,其他加点字读“xiǎn”。

2、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们(处心积虑)的科研工作。
  • B:来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兴高采烈)地参观了这个区的污水净化系统设施。
  • C:产品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确保。
  •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秒想,真可谓(鬼斧神工)。

答 案:D

解 析:A项“处心积虑”指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此处应用“呕心沥血”;B项“兴高采烈”是指兴致高,情绪热烈,褒义,与参观污水净化系统的庄重气氛不一致;C项“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用来表示产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妥,应为“息息相关”。D项“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用此比喻中国寺庙建统宏大精美恰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云南有着美丽的风景,山清水秀,月色朦胧;风摇叶展,山路()九转十八盘,山雨雾中行。
②大多数人不会留意到,每一项这样的工程(),都会留下一片建设者的坟茔,他们不再魂归故里,而是永远与这伟大的工程相依相伴。
③互联网并非()、整齐划一的技术革命的产物,而是在各种混乱、争论和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发展成今天的规模。正是一个个小的草根网络,最终汇集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潮流。

  • A:曼延;告竣;自上而下
  • B:蔓延;告罄;一呼百应
  • C:曼延;告竣;一呼百应
  • D:蔓延;告罄;自上而下

答 案:A

解 析:“曼延”,连绵不断,“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四周扩展。①句对象为“山路”,应用“曼延”。“告馨”,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告竣”,宣告事情完毕,多指较大的工程。②句对象为工程,应用“告竣”。“一呼百应”,形容响应的人很多;“自上而下〞,从上到下,从上级到下级,,从中央到地方。③句根据语意,应用“自上而下”。

主观题

1、从第四段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答 案:呼唤当代文艺家追求文艺深度。

2、“董生勉乎哉”是什么意思?第一二段都用这句话作结尾,其寄托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案:“董生勉乎哉”意为:董生你努力吧!第一段:希望董生到燕赵之地后有人欣赏他、重用他,表达的是祝愿之情;第二段:担心燕赵之地风俗变化,民风不古,无人赏识董生,表达的是忧虑之情。

3、作者认为王義之书法艺术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句)

答 案: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写作题

1、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答 案:略

2、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都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 案:略

3、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就读书方法展开讨论。有的同学支持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认为读书要关注和把握内容要领;有的同学支持南宋朱熹“熟读精思”的方法,认为读书应该更加重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思考,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 案: [说明]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分等给分。 ②文不对题或文理不通的文章不分项给分,给1~6分的综合分。 ③内容得分为四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一等的分数;内容得分为五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 二等以上的分数。 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1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1~5分。 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简答题

1、文章后半段,作者交织在哪两种情感之间,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答 案:(1)交织在“为国尽忠”与“为家尽孝”两种情感中。(2)作者选择离开家人,只身投入抗战事业,将母亲传给的优良品质发挥在国家更需要的地方。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