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专升本) → 2023年10月19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年10月19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10/19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10月19日专为备考2023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答 案:错

解 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主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能够参与到反帝反封的革命,因而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官僚资本主义是靠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2、一切现象都是偶然的。

答 案:错

解 析:(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①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②二者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A、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B、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C、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本命题只看到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对立性,否定了二者的统一性,否定偶然性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将一切事物都视为纯粹的偶然性,陷入了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单选题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

  • A:爱国主义
  • B:为人民服务
  • C:国际主义
  • D:集体主义

答 案:D

解 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是( )。

  • A:专指无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
  • B:专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领袖
  • C: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
  • D:专指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答 案:C

解 析: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是指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即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人物。

多选题

1、决定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有()

  • A:党的性质
  • B:党的政治主张
  • C:党的组织机构
  • D: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 案:ABD

解 析:党的性质、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 A:二元论错误
  • B:经验主义错误
  • C:教条主义错误
  • D:冒进主义错误

答 案:BC

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并说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 案:(1)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总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最根本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按照唯物史观,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群众在实践和比较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领路人。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能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而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政党或政权,就拥有了坚定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谁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正确意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正确的领导。③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发展。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 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二者不能互相代替。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