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专升本) → 2023年10月03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年10月03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10/03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10月3日专为备考2023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答 案:错

解 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主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能够参与到反帝反封的革命,因而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官僚资本主义是靠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答 案:错

解 析: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1)①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②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所以,我们常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与时俱进,虽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本身内涵的东西,它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而不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本身。

单选题

1、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社会改革
  • B:科学技术革命
  • C:阶级斗争
  • D:社会基本矛盾

答 案:D

2、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展开的过程中,我党提出了(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社会主义本质论
  • D:“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答 案:B

解 析: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发展道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这一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中共四大上提出来的。C项,邓小平完整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D项,“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理论是邓小平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时提出来的。

多选题

1、决定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有()

  • A:党的性质
  • B:党的政治主张
  • C:党的组织机构
  • D: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 案:ABD

解 析:党的性质、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

  • A:开放执政
  • B:民主执政
  • C:科学执政
  • D:依法执政

答 案:BCD

解 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简述人的价值。

答 案:(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①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言之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②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言之是指社会对个人满足的程度。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论述题

1、试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 案:(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②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③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2、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 案:(1)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与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