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广播电视编辑记者 → 2023年05月18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3年05月18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3/05/18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5月18日专为备考2023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要严禁各类夸张、猎奇、不合常理的内容表现手法等“标题党”行为。

答 案:对

2、辛亥革命以后,报纸越办越多,办报人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报馆纷纷借鉴日本和欧美的报社制度,设置主笔、访员、编辑等职,这才使报纸编辑的名义、地位逐渐确立。()

答 案:对

3、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前应征得他们的同意()

答 案:对

单选题

1、党的十八大把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 A: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B: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C:深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 D:完善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

答 案:B

2、新闻标题中以说理为主,着重说明原则、道理和愿望等的被称为()

  • A:实题
  • B:虚题
  • C:主题
  • D:辅题

答 案:B

3、广播电视节目按播出次数与内容的关系分为首播节目、重播节目和()。

  • A:录播节目
  • B:直播节目
  • C:插播节目
  • D:滚动节目

答 案:D

解 析: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包括:①按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②按内容构成和组合形式可分为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型节目;③按播出方式可分为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④按播出时间可分为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⑤按播出次数与内容的关系可分为首播节目、重播节目和滚动节目。

多选题

1、“三贴近”继承了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说“走转改”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 A:因为“走转改”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要求
  • B:因为“走转改”指明了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有效途径
  • C:因为“走转改”践行了舆论引导和宣传艺术结合的方针
  • D:因为“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答 案:ABD

2、电视图像包含的形式有()。

  • A:影像
  • B:文字
  • C:图片
  • D:图表

答 案:ABCD

解 析:图像在形式上大致可分为:①文字。指画面内的文字或编辑制作时加上去的文字(称为屏幕文字或字幕)。②示意图与图表。能够化繁为简,使影像难以涵盖或表现、语言叙述头绪繁多难以表达和理解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③照片与图片。一般是作为影像的补充,用于没有、无法或不宜拍摄活动影像的情况。④影像。电视影像是电视摄录系统对事物光影状态及其变化的连续再现。

3、下列使用作品的情况中,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有()。

  • A: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 B: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 C: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 D:报刊转载其他报刊上发表的非时事性文章,且著作权人未声明不得转载

答 案:ABC

主观题

1、地方台的广播电视节目要尽量使用当地方言,这样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答 案:这一观点是片面的。(1)广播电视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键不在于使用方言,而在于内容的贴近,在于语言表达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2)广播电视媒体承担着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纯洁的职责,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和通用语言文字。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语,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
(3)广播电视节目语言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语序合理,修辞恰当,层次清楚。避免滥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

2、“三贴近”原则?

答 案: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3、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答 案: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1)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要始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党手中的舆论工具,党也要自觉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党的领导。(2)各级党委要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各级党委要了解并尊重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实现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部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报道遵守宣传纪律的统一。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3)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是对宣传党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的领导。改善党对新闻事业领导的一个重点在于,按照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行政治思想领导的同时,要鼓励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闻工作者从良从党的领导,不仅指组织上的服从,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使党的思想观点、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广泛、准确和生动地同群众见面。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新闻工作要做到既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又要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论述题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2、论述广播电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答 案:(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报道的要求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真实;保持冷静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3)抗震救灾报道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反应,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要求。
①政治上,紧密配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宣传中央关于抗震救灾的方针政策、路线措施。
②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及时地报道地震灾情、抢险工作进展及灾后重建工作。
③组织作风上,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坚持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第一时间将抗震救灾各项信息传达给全国人民,为抢险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伟大胜利。

3、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

答 案: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民主与法制,既是舆论监督机制运行的先决条件,又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的实施与效果呈现,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实践体现。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反映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培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公众积极的参政议政热情,加强公众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活动实际上是与社会民主的观念和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社会民主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制度上的保证,舆论民主和舆论监督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