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广播电视编辑记者 → 2023年05月04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业务》

2023年05月04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业务》

2023/05/04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业务》5月4日专为备考2023年广播电视业务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视频文件格式的是()

  • A:mpg
  • B:mov
  • C:mp3
  • D:wmv

答 案:C

2、新闻线索的特点之一表现为()。

  • A:比较复杂,完整性强
  • B:时间短暂,稳定性高
  • C:反映现象,变动性小
  • D: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答 案:D

解 析:新闻线索是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段。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①比较简单,完整性差;②时间短暂,稳定性低;③只是信号,有待证实;④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3、在电视电影中常看到的人物回头、低头、抬头、转身等动作连贯性组接,上下两个镜头一般是采用以下哪种方式()

  • A:静接静
  • B:静接动
  • C:动接静
  • D:动接动

答 案:D

多选题

1、电视新闻报道中,电视摄录的最基本的两项原则为()。

  • A:真实性原则
  • B:灵活性原则
  • C:时效性原则
  • D:时机原则

答 案:AD

解 析:进行电视摄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真实性原则。把真实性放在首位,不导演,不摆布,让新闻事件自然发生和演变。②时机原则。对于电视新闻摄录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用光、角度选择等表现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

2、影像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再现性
  • B:时空一体的运动存在方式
  • C:感性的符号形式
  • D:声像一体的信息形式
  • E:非限定性显示空间

答 案:ABCD

3、广播新闻提要与报纸新闻标题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

  • A:行题
  • B:更为平实
  • C:大多为一句话
  • D:采用口语

答 案:BCD

解 析:广播新闻中,消息特别是简明新闻、快讯、短讯等,一般不拟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相比,广播新闻提要多使用完整的叙述句,叙述平实,言简意赅,甚至是“一句话新闻”,语言力求口语化、通俗化。

主观题

1、简述广播电视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的?

答 案:广播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渠道:(1)政务渠道,又称官方渠道,主要是指各级政权机关及其行政事务活动,包括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2)生活渠道,是记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和采访过程中的观察和积累。(3)受众渠道,是来自受众的信息。(4)传播渠道,即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报刊、通讯社、网络、其他广播电视报道等,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

2、分析某市“地铁咸猪手事件”报道中的记者行为。2014年6月某日,某市地铁里,一男子佯装睡觉,两度拨弄一年轻女孩裸露的大腿,这一场景被坐在对面的两个男生拍摄记录。当天,这段视频开始在网上疯传。数日内,仅在一家视频网站上,点播次数就已超过179万次。4天后,当地电视台记者在自己的实名微博上发布信息,希望受害人与其联系,将“咸猪手”男子绳之以法。以记者几十万粉丝的号召力,此事开始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当晚,视频中受害女子联系了记者,回忆了当日情形,记者随即在微博上宣告了此事,并在第二天将受害女子的回忆详情整理并发布在了个人微信号中。期间,记者曾去过该男子单位,同时拒绝向警方提供受害人信息。后来,该男子被警方拘留,其所在单位宣布他被“双开”。

答 案:(1)先于所在媒体发布信息,违反聘用约定。(2)记者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并未完全征得当事人同意。(3)记者无权擅自前往男子所在单位进行调査。(4)但是,记者的保护弱势群体的行为应予以赞扬,但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3、央视《新闻30分》一期栏目中,针对“民航总局同意机票公开打折”这一主题报道了以下四条消息,请分析这种编排方式的优点。消息一:机票打折——公开的秘密;消息二:打折票的危害;消息三:禁折令为何演变成暗折票;消息四:外国机票销售方式。以上每条消息都有充分的事实材料。

答 案:要点及评分标准:(1)组合式编排,分别从动态消息、新闻背景、新闻分析、新闻资料予以全面报道;(2)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由单一变得多样,由分散变得集中,既有消息的短小快捷,又有专题的深刻全面,信息量大,视野开阔,增强了报道效果;(3)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语言简练、符合逻辑。

写作题

1、根据所给材料写作。要求:(1)根据所给的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消息,不少于300字。(15分)(2)根据所给的材料撰写一篇评论,不少于400字。(20分)中新网8月9日电据国家审计署网站消息,审计署今日公布《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公告。10.84万户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3.89万套、领取租赁补贴1.53亿元,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审计向相关部门移送违纪违规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26起,涉案金额2487.17万元,涉案人员55人,相关部门正在依法查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组织全国近2万名审计人员,对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等)的投资、建设、分配、后续管理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延伸调查2.64万个相关单位和企业、1.92万个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以及24.85万户家庭。审计结果公告如下: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情况2012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768.83万套、基本建成590.20万套(含竣工453.59万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2.99万户,分别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5.88%、118.04%(竣工为110.12%)、106.96%。通过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为953.74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安居保障,惠及2667.77万人。2012年,全国共筹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性资金4128.7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861.65亿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性资金当年支出3543.75亿元。2012年全国通过银行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企业债券等社会渠道筹集资金4667.67亿元。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成效审计结果表明,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政策要求,把住房保障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一)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至2012年底,全国所有市县均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72.97%的市县建立了公共租赁住房制度,60.06%的市县建立了经济适用住房制度,23.75%的市县建立了限价商品住房制度,80.47%的市县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面不断扩大。(二)困难群众居住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75元,比2010年增长13.63%;全国完成各类棚户区拆迁2.28亿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后人均居住面积比改造前增长30%;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306.34万人。2008年至2012年,享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的住房困难人数累计已达7084.16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数的9.95%,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缓解,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也为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支撑。(三)住房供应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面积达3.01亿平方米,占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的30.28%,比2010年增长11.26个百分点,增加了城镇中小户型房源的有效供应,住房供应结构不断优化,为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提供了有效支持。(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性资金投入达4128.74亿元,比2010年增长77%;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10万亿元,占全国城镇住宅投资总额的19.56%,较2010年增长8.03个百分点,带动了建材、装饰装溃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此次从审计情况看,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相关部门和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能够较好地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和分配管理等逐步规范,总体情况较好,但审计也发现,一些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和单位还存在违反规定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是:一是10.84万户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因提供不实资料、相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3.89万套、领取租赁补贴1.53亿元,另有1.13万户家庭重复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2975套,重复领取租赁补贴2137.55万元。二是34个项目代建企业等单位违规出售保障性住房1.83万套,另有5333套住房被有关单位、个人违规用于拆迁周转、转借出租等。三是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四是45个项目未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用地1433.16亩,12个项目将建设用地601.53亩用于商业开发等其他用途。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督促相关单位积极整改,截至2013年6月17日,有关单位已取消不符合条件保障对象资格5.27万户,追回违规领取补贴4431.15万元,收回或清理被违规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1.98万套,追回被挪用的资金40.63亿元,已补办19个项目1235亩用地批准等手续,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和规范529个。下一步,审计署将继续跟踪整改情况,适时公布整改结果。此外,审计向相关部门移送违纪违规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26起,涉案金额2487.17万元,涉案人员55人,相关部门正在依法查处。

答 案:(1)答题提示:①熟读材料掌握新闻事实,确定新闻主题。②主题集中,思路清晰。③选择合适的消息结构。④遵循广播传播特色,语言通俗、精练、鲜活。参考文案:审计发现57.99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被挪用审计署9日发布的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审计署这份审计结果公告指出,从审计情况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和分配管理等逐步规范,总体情况较好,但审计也发现一些项目和单位还存在违规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除了上述专项资金挪用的问题外,公告指出,10.84万户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因提供不实资料、相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3.89万套、领取租赁补贴1.53亿元,另有1.13万户家庭重复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2975套,重复领取租赁补贴2137.55万元。此外,34个项目代建企业等单位违规出售保障性住房1.83万套,另有5333套住房被有关单位、个人违规用于拆迁周转、转借电租等。45个项目未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用地1433.16亩,12个项目将建设用地601.53亩用于商业开发等其他用途。公告指出,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地方各级高度重视并督促相关单位积极整改,截至2013年6月17日,有关单位已取消不符合条件保障对象资格5.27万户,追回违规领取补贴4431.15万元,收回或清理被违规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1.98万套,追回被挪用的资金40.63亿元,已补办19个项目1235亩用地批准等手续,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和规范529个。下一步,审计署将继续跟踪整改情况,适时公布整改结果。此外,审计向相关部门移送违纪违规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26起,涉案金额2487.17万元,涉案人员55人,相关部门正在依法查处。审计署表示,由于涉及项目、单位和人员等具体情况较为繁杂,已将问题和整改情况编表列示,可在审计署网站查询。(摘自新华网;记者:陈炜伟、张晓松)(2)答题要点:①选择好评论主题,找准评论切入点。②夹叙夹议,由浅入深。③语言大众化,避免空谈议论。参考文案:如何防止保障房资金被挪用审计署9日发布的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这不是审计署第一次发现保障房资金被挪用。此前,审计署对66个市县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显示,22个单位将29.55亿元工程资金用于非保障性住房建设。审计署对19个省市2007年至2009年政府投资保障房审计发现,6个城市和4个县共计21360余万元廉租房保障资金被套取挪用。假如没有审计部门主动介入监督,保障房资金被挪用将更加严重,也很难去追回。不过,即使遭遇挪用的保障房资金被追回一部分,仍然造成了很大损失。这种损失有几方面:一是被挪用资金很难百分之百被追回,就会损失一部分资金;二是资金被挪用,就会影响保障房的建设进度和供应效率;三是由于资金短缺,还有可能造成保障房品质下降、配套设施不全。对于保障房资金频繁被挪用的问题,必须要从根子上解决。审计部门发现保障房资金被挪用后,即使有关部门追查到底、严厉问责,但我们要意识到,这毕竟是一种事后采取的措施。如何防止保障房资金被挪用更有现实意义。在笔者看来,被挪用的“病因”就是对保障房资金是碎片化管理,缺少“专管”、“专监”。所谓“专管”,就是把保障房资金列为专项资金,进行专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所谓“专监”,就是对保障房资金进行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等。之所以需要“专管”、“专监”,一方面是因为保障房资金是民生改善资金,既要防止这项资金被挪用,更要防止资金被贪污。另一方面,从目前情况看,保障房资金基本上是碎片化管理,即没有实现统一管理、专门管理,而是以很分散的方式在管理,管理不统一不规范,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尽管有《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该办法只适合管理中央补助资金,却管不了省级政府、市级政府的补助资金;只适合中央补助廉租房的资金管理,不适合公租房、安置房等保障房的资金管理。那么,在制度管理上就会存在很多漏洞,给了保障房资金被挪用的机会。由于保障房资金来源多一一既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也有省市财政补助资金,还有部分土地出让金、公积金增值收益等,来源复杂自然很难专门管理。再加上多个项目分散使用资金,专门管理、专门监督的确有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对全国保障房资金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按照办法进行管理、监督。(摘自新华网,冯海宁)

2、将下列新闻稿改写成一篇适于广播的300字左右的消息。
重庆沃尔玛涉嫌售假“绿色猪肉”发致歉书未提赔偿
日前,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媒体通报,该部门近期查获沃尔玛在重庆的多家超市涉嫌销售假冒“绿色猪肉”。这件事情今天(6日)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昨天,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媒体通报,今年以来,重庆沃尔玛超市3家分店以低价普通冷鲜肉假冒高价“绿色食品”认证的猪肉1178.99公斤,涉案金额4万余元。据介绍,8月24日,重庆工商部门接到市民的举报,称沃尔玛超市重庆凤天店用普通冷鲜肉假冒有“绿色食品”认证的“绿色猪肉”在销售。经过重庆工商局执法人员多方查探,在沃尔玛在重庆的3家超市中都发现此类待售的“绿色猪肉”。通过现场清点、调取查阅沃尔玛超市电子进销货记录以及对供货商的调查,执法人员发现其“绿色猪肉”的销量明显存在着倒挂问题。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重庆市工商局也表示将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沃尔玛超市实施行政处罚。
昨天21时左右,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该事件向媒体发来声明,称对广大消费者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并称沃尔玛正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对这件事件进行全面核查,对相关商场存在的问题立即纠正和严肃处理。同时,该公司应急处理小组已对重庆所有门店相关猪肉产品展开核查,将全面加强猪肉的产品监管,确保所有猪肉的销售品类准确无误、合法合规,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我们看到这份声明虽然称“真诚欢迎和感谢相关部门的指导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但是对已经购买假冒“绿色猪肉”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声明中未作任何的说明。
作为世界500强以及全球知名零售商的沃尔玛公司频频违法,欺骗消费者,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批评。搜狐一位网友表示,外资企业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牛?是不是我们对外资太心慈手软了,感觉有关部门在外资违法违规问题上总是苦口婆心,但就是没有多大的处罚力度。有网友质疑说,既然沃尔玛已经违法了这么多次,而且是属于严重违法,那么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吊销其营业执照?还有网友表示,洋品牌也入乡随俗了,就是因为在中国的违法成本太低。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

答 案:最近,沃尔玛涉嫌销售假冒“绿色猪肉”一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有关部门通报,今年以来,重庆沃尔玛超市3家分店以低价普通冷鲜肉假冒高价“绿色食品”认证的猪肉1178.99公斤,涉案金额4万余元。随后,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该事件发表声明,称对广大消费者表示最诚挚的歉意,会对相关商场存在的问题立即纠正和严肃处理,但对已经购买假冒“绿色猪肉”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声明中未作任何说明。
沃尔玛公司频频违法、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批评。搜狐一位网友表示,是不是我们对外资太心慈手软了。甚至有网友质疑说,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吊销其营业执照?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3、这是新华社2011年的一篇报道。请将该报道改编成广播电视新闻专稿,要求从语言到结构均符合广播电视特点,字数500字左右。走基层“找水书记”抗旱记
位于黔桂交界的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当前西南大旱的重灾区,旱情50年一遇,大量农作物绝收,部分群众饮水困难。
15日下午,记者随者保乡党委书记张恺婧前往雅口村那哄屯一个水源点查看村民取水情况。山间小路崎岖不平,一边是山坡,一边是不见底的山沟,只能容一人通过。从找泉眼、建集水池到组织村民挑水......
此次已是张恺婧第4次来到这个水源点。虽然是女性,但张恺婧并不文弱。她带领乡村干部和群众扛着锄头,一个山沟一个山沟地找水源,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找水书记”。
对于“找水书记”,记者并不陌生。去年大旱时,记者在这个县采访,曾偶遇时任平班镇镇长的张恺婧。当时她穿着迷彩服,正风风火火地带领镇里的干部和群众抗旱送水、巡山防火。张恺婧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仡佬族,今年4月份到者保乡任党委书记。上任伊始,就恰遇大旱,找水、送水、统计缺粮户就成了她和全乡干部的中心工作。“我每天一到办公室,就要查看哪个村、哪个学校需要送水,然后一一落实,生怕遗漏了一个地方。”她说。
那哄屯十多人的挑水队伍以留守老年妇女为主。一位农妇一只手拿着锄头,肩上挑着两桶水,身后还背着小孙子。尽管山路崎岖不平,但他们挑得稳、走得快,随行的记者必须加快脚步才跟得上。
“找到水源了,也要节约用水,要保护好水源点,不要被污染或破坏,以后还要在周围种几棵芭蕉以保持水分。”张恺婧叮嘱村民们。
返程路上经过一块绝收的稻田,张恺婧蹲在龟裂的田地上对记者说,这旱情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真希望社会各界能伸把手,帮助修建一些水柜、水塘等抗旱项目。

答 案:【标题】找水书记:不让一户因灾断水,不让一人因旱受渴【导语】(本报讯,记者XXX)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当前遭遇50年一遇旱情,大量农作物绝收,部分群众饮水困难,党委书记张恺婧带领村民找泉眼、建集水池、组织村民挑水。
【正文】15日下午,记者随者保乡党委书记张恺婧前往雅口村那哄屯一个水源点查看村民取水情况。此次已是张恺婧第4次来到这个水源点。虽然是女性,但张恺婧并不文弱。她带领乡村干部和群众扛着锄头,一个山沟一个山沟地找水源,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找水书记”。
【音响】“我每天一到办公室,就要查看哪个村、哪个学校需要送水,然后一一落实,生怕遗漏了一个地方。”张恺婧说。
那哄屯十多人的挑水队伍以留守老年妇女为主。一位农妇一只手拿着锄头,肩上挑着两桶水,身后还背着小孙子。尽管山路崎岖不平,但他们挑得稳、走得快,随行的记者必须加快脚步才跟得上。
“找到水源了,也要节约用水,要保护好水源点,不要被污染或破坏,以后还要在周围种几棵芭蕉以保持水分。”张恺婧叮嘱村民们。
【音响】返程路上经过一块绝收的稻田,张恺婧蹲在龟裂的田地上对记者说,这旱情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真希望社会各界能伸把手,帮助修建一些水柜、水塘等抗旱项目。

简答题

1、下面是两则新闻导语,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导语类型,并说明为什么。导语1:
本报讯:“无论何时何地,心灵总会超越身体的限制,让我们一起自由飞翔......”今天晚上,在青岛大学体育馆举行的残奥帆赛闭幕联欢晚会上,“我们一同飞翔”的温情主题被唱响。本届残奥帆赛圆满收帆。
导语2:
本报讯: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初步查明,部分批次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増加蛋白含量人为加入的。目前,已经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卫生部正在全力以赴地排查食用婴幼儿奶粉的患病儿童,免费救治患儿。

答 案:(1)导语1是延缓式导语。延缓式导语是指先概括新闻事实类别、趋向,再详细交代事实细节,以便受众有适当心理准备,更好接收新闻报道事实的做法,使受众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快速流动”中能很好地跟踪、理解报道。不是靠单纯事实介绍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受众。导语1中,并没有直接说明“残奥帆赛闭幕”,而是先通过歌词来引入主题,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动有趣,以形象的面面引起受众的好奇,属于延缓式导语。延缓式导语的规定是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导语1开始引用歌曲,描述了残奥帆赛结束的场景,以情境感染受众,让受众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强化了新闻的报道效果,因此属于延缓式导语。
(2)导语2是直接式导语。
直接式导语是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以概括的、直播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洁明了,可谓“直线交流”,极易为观众、听众所理解。广播电视新闻大多采用这类导语。导语2中记者在纷杂的材料中提炼出精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陈述“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新闻事实,属于直接式导语。

2、简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答 案: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即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包括:(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面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事实,受众在理解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①新闻中的名词术语;②用来衬托或补充新闻主体的内容。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许多新闻作品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①媒体报道背后的深层原因;②信息源的需要;③传播者一方的需要。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的程序,显示其新闻性,引起受众的兴趣。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具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的功能。

3、简述广播电视采访中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

答 案:现场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
(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地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
(3)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